弗朗茨·冯·施密特是一位普鲁士将军的儿子,他是一位犯罪记者和作家,从19世纪初到20世纪50年代初一直追踪柏林的犯罪和警察活动。他在1955年表示:“……1934年后,德国的有组织犯罪已不复存在。” 从今天的角度来看,人们当然可以争论专制国家对职业罪犯发动战争的手段和严酷程度,但不能争论其结果是否符合守法民众的利益。在警察局长、检察官和
法官中,希特勒对执法部门的财务问题尤为愤慨。据前柏林警察局长冯·莱维措夫上将称,希特勒为在场人员计算出,一名终身囚犯在40年内将给国家带来多少损失:相当于30辆大众汽车。但希特勒并非唯一认同绝大多数德国民众正义感的观点。他的长期副官尤利乌斯·绍布(Julius Schaub)回忆录中的另一个故事也印证了这一点:20世纪30年代中期,希特勒在报纸上读到一起绑架儿童勒索赎
金的事件,便询问司法部长居尔特纳博士,如果凶手被捕,他会面临什么样的刑罚。居尔特纳回答说,一到两年监禁。希特勒立即要求制定一项新法律,规定对此类罪行以及抢劫和谋杀出租车司机等行为判处死刑。他的理由是:“我不希望美国的黑帮伎俩在这里盛行。”摆脱国家社会主义”是一句宣传口号,在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尤为广泛流传,被用来全面诋毁国家社会主义。在西德政治“新话”中,这句口
号的狭义指的是1945年二战胜利者促成的德意志国防军投降,而德治正 商店 确地宣传为“解放”。西德占领时期的媒体和教育政策无情地、毫无替代地塑造了这种观点。然而,对所有德国人和许多欧洲人来说,1945年5月8日是占领、战败和哀悼的日子。这一天之后,专制统治、剥夺公民权、拘禁、驱逐、种族灭绝和谋杀接踵而至。一个充满耻辱、(道德)苦难、外国渗透和外国统治的时代由此开启,并持续至今。
所谓的“摆脱国家社会主义”是西德占领体制所宣扬的核心理念,它是一种扭曲的记忆文化。按照联邦总统理查德·魏茨泽克1985年5月8日的讲话传统,这被理解为在1939年英国发动的欧洲战争(随着美国的介入,这场战争已演变为世界大战)结束后,消除所谓的纳粹在德国的不公正统治。这种所谓的“解放”至今仍是西德代表反德政策的核心;它被合法地载入了《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基本法》第139条。[1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