桥梁一旦建立就需要通过定期沟通不断维护

Explore innovative ideas for Australia Database development.
Post Reply
Bappy11
Posts: 456
Joined: Sun Dec 22, 2024 9:28 am

桥梁一旦建立就需要通过定期沟通不断维护

Post by Bappy11 »

。20 世纪 70 年代末,西德总理赫尔穆特·施密特 (Helmut Schmidt) 是所谓的“对话政治”的狂热实践者。施密特认为,领导者必须始终尝试站在对方的角度,才能了解他们对世界的看法,并达成可行的妥协。出于这个原因,他倾向于举行非正式峰会,私下坦诚地交换意见,而不是举行精心策划的盛大活动来吸引媒体关注。在我们这个时代,美国副总统乔·拜登 (Joe Biden)也采取了类似的外交方式,强调需要通过建立个人关系来衡量对方的“带宽”,这样你就可以“对他们可能做什么或可能让他们同意不做什么做出更明智的判断”。

有时,峰会确实可以带来变革。在 20 世纪 80 年代初的“新冷战”之后,罗纳德·里根和米哈伊尔·戈尔巴乔夫在 1985-8 年举行的四次超级大国峰会产生了连锁反应,削减了核武库,帮助化解了冷战,并开创了美国和苏联之间真正合作的 发薪日数据 时代。这最终在 1991 年第一次海湾战争期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伙伴关系,当时乔治·H·W·布什总统兴高采烈地谈到了“世界新秩序”。与此同时,欧洲冷战不仅因 1989 年的东欧革命而得到超越,还因 1990 年两德和平统一而得到超越。这一历史上令人难以置信的壮举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归功于布什、戈尔巴乔夫和西德总理赫尔穆特·科尔之间的合作,他们利用峰会通过国际协议解决了“德国问题”。

1985-91 年的“变革性峰会”依赖于变革与稳定之间的创造性张力。美国和俄罗斯不再是意识形态上的对手——1989 年在马耳他举行的布什-戈尔巴乔夫峰会反映了一种新的协约精神,这种协约精神基于他们所谓的共同“民主”和“普世”价值观——然而,美国和苏联仍然是卓越的超级大国,因此也是全球秩序的两大支柱。但在 1991 年底苏联解体、两极框架崩溃后,这种基本的稳定就不复存在了。
Post Reply